名校公開課,風尚又如何?
一眾美國常春藤名校們競相瘋出網路公開課(MOOC =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 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的花邊早不算甚麼新鮮事了。十年前時興名校公開課件(OCW = OpenCourseWare = 開放式課程網頁),我就親嚐過螃蟹,覺得美味,還順便把食譜譯成過華文。前些日子,我又跟風似地跑去課神吧(Coursera)選修了門社會理論課。這樣算來我都經驗頗豐。
最近一期花旗藝文領軍雜誌《紐約客》登了一長篇報導講此事,我讀來覺著挺中聽。文章題目叫「筆電上的大學」(Laptop U)。華人讀這刊物的應該不多,有人即興譯出全文的機會不大。我便摘譯些觀點,也代表個人些愚見。
上世紀六十年代,經濟學者波文(William G. Bowen)及同僚指出,教育產業效率提昇遠遠落後於社會發展及科技進步。百年前哈佛課堂上的學生人數,與今天哈佛課堂上的,相差無幾。網路公開課的出現,正好可以解決這筆困擾他半個世紀的難題。現在,一所三流大學的學生都能聽菁英教授開課。「水漲船高,多好呀!」這樣說來,要是哪天哈佛史丹佛都辦成了星巴克連鎖,家境普通的學生柯靈頓根本用不著苦讀耶魯,一樣接受優質教育。可是,你覺得他還有機會當總統嗎?
有專家講到海量數據的魔力。說是以後網路課史數據齊備,可以像今日榖歌(Google)和亞馬遜(Amazon)所做的一般,智能地給學生推薦課程。未來的利弊現在很難說。但擺在眼前的數據倒有一個:線上選讀網路公開課然後半途而廢的,高達九成以上。
哈佛德文教授柏嘉(Peter J. Burgard)則態度堅決地表示,「我纔不會去講甚麼公開課的。」他說,若是三流大學的學生都去聽菁英教授開課了。那以後除了常春藤,哪個學校還會去聘教授呀。惡性循環,世上就只剩一種教授了,多可怕。
任教哈佛法學院的費三教授(William W. Fisher III)剛試授了一門版權公開課。他很中肯地評價了新科技對教育的幫助:與數理學課融合良好,一遇上社科人文或法律,就顯得水土不服了。有人會說,傳統課堂過時了。可我覺得,行得通纔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