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夠港
自打趙先生與Mrs Thatcher在廿幾年前簽完中英聯合聲明這個被部份隱瞞但又廣為人知的史實開始,中國大陸人民對萬惡資本主義統治下水深火熱的香港社會瞭解再進一步。正巧遇上香港娛樂圈的輝煌時期,從四大天王多情的歌聲,到TVB無綫藝員那張張熟悉的臉,還有王晶徐克杜琪峯加埋周潤發周星馳徐錦江炮製的香港電影,通過磁帶錄像帶鐳射光碟瘋狂入侵。直到按那份聲明所定威爾士親王Prince Charles前來香港宣布放棄這最後一塊遠東殖民地之時,絕大多數非廣東籍大陸人士對香港的瞭解仍停留在純娛樂層面。但代表著華人社會高級風尚的『香港』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指導著剛剛從文化浩劫中復甦不久的大陸人民接近新文明。自然,方言中『港』一詞的濫觴無疑是體現人們對概念中香港的嚮往。
也許我真的很『港』。識廣東話,讀港版報刊雜誌,看TVB無綫劇集,唱粵語歌,寫香港字,吃港式茶餐廳。其實蠻多廣東人也都這樣生活了,略微崇港而已,根本不算『港』。我甚至沒有把香港作爲一個定居目標。當然香港對我來說仍不失為一個好去處。因爲她的繁華和自由。
雖然小時候生活在小城鎮,家裏也不富裕,我甚至在衆多大陸人士稱道的信息來源香港衛視中文臺被大陸化為鳳凰衛視之前,都沒有機會觀看。但我仍可以不斷加速積累著來自香港的資訊碎片。總之,我自認為還是瞭解一些香港的。
香港政治尚自由民主,人們不喜歡英國殖民,也不高興北京幹涉。特首董建華敗家,曾蔭權代表不了七百萬市民。末代港督彭定康再衰後來還去牛津大學當了個校長。在數千年中華極權統治的歷史外,香港彈丸之地卻是華人社會的自由天堂。
無可厚非,自由經濟發展纔是這片南中國海邊小港備受矚目的原因。消費者把這裏當作購物的自由天堂;生意人把此處看成投資的自由天堂。資本主義迅猛發展之下,社會的確也給人一種壓到喘不過氣來的感覺。高昂的物價,密集的人口,緊張的生存。於五光十色和娛樂繽紛背後,功利追求使這個天堂並不安逸。
儘管如此,我是很欣賞香港文化的。說香港是『文化沙漠』,那是人們不瞭解她,或沒去過一水之隔的大陸城市。在河對岸同是小漁村起家的深圳,有世界聞名的高爾夫球場,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外包工廠,世界佔地面積最大的書店,卻難以提起市民更好的文化認同感。那裏是文化真空,連沙子都沒有。一座由過客搭建的山寨版國際大都市。我在這樣的巨型書店裏始終找不到在港島一間二樓小書局能買到的書。匯聚中西文化菁華,擁有良好開放世界觀的香港,成熟的文化有其魅力。儘力保留中華優秀傳統價值,同時努力跟進西方文明進步。文化人據此地稱文化的自由天堂。因爲自焚書坑儒、文字獄和文化大革命後還有淨土暢所欲言的感覺實在太好了。
常常有人拿上海或台北來與香港比較,可我認爲綜合政治經濟文化地看,香港獨一無二。我不選擇香港,並不代表我不喜歡。畢竟在我心中,她的影響佔據了很特別的位置。
己丑年五月廿六書於錦官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