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藝而文藝
今早在《明報》世紀版偶讀鄧小宇先生的文章【註一】,其中談及大陸城市文化的盲從與亂象。他說,「一下子眞的好像什麼都有了」,然而「我看到的豐富內容,只是表象,一碟超大的炒雜錦,但其中的菜料調味好像亂來,完全不符合比例」,細細品來,「忽然又從有到無」。鄧生是文化人,便以大陸優酷網上一應俱全的影視音樂為例,稱其繁多卻低劣,大部分毫無優凸網【註二】上同類別的精挑細選與情感融入。此言不虛,事實上他卻不知,大陸的所謂視頻分享網站不過是盜版天堂中國的一個網路交流平臺而已。那些國際版權的內容除千篇一律地轉載外,來源也都是歐美非法破解組織【註三】提供下載,鮮有國人自己的眞實收藏,當然少見精緻的創作。畢竟在大陸幾乎沒人願意花錢於此,亦或除了盜版根本無處可尋。正是此地,偏偏有如此眾多的文藝青年熱衷於此道,來提昇人文知識。這不禁讓我想到,那些早期的大陸暴發戶們,通常會以把路易十三或八二拉菲當二鍋頭喝來彰顯富貴與品味。
雖說借網路之勢,在文化層面與世界接軌確是不錯。然而令人憂慮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國人對該問題的漠視。今期《亞洲週刊》許知遠先生便撰文指出,中國這個「發育不全」的「未來的超級大國」,「正是建立在這普遍的麻痺與遺忘之上的」【註四】。回頭再看那些突然被網路拉進文藝世界的青少年,我竟有點不寒而慄。套用鄧生的話,這些青年的文藝心態是「無中生有,突然長出來……」。我從陳冠中先生舊作【註五】中學到了美國六十年代用作譏諷品味的經典格調詞彙「Camp」。時下竊以為該詞在大陸譯作「文藝」再適合不過。那種以文藝之名而文藝的大陸文藝調調,雖說矯揉造作無傷大雅,卻實為知識份子所不屑。昨天倒影年華,明天夢裡花落,後天就去買一愛馬仕筆記本慰藉憂愁卻幾乎不會用筆寫字。這實在太符合那「Camp」的文藝精隨了。我堅信文化必經積澱纔可光大,就算沒有幼功師承,亦可千錘百鍊,萬萬不可在人文社會裏充暴發戶。
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風格,那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上的美學,往往不經意形成。我早上起來撥開這窗簾輕紗飄飄,東迎那破霧曙光縷縷,面帶傻笑從陽臺跳了出去。當然這是間平房,外面只有一片霏霏黃的油菜花地而已。
庚寅年二月廿一
註一:鄧小宇〈忽然又從有到無〉,《明報》二零一零年四月十日副刊世紀版文化筆記專欄。
註二:西文稱YouTube,為Google公司旗下視頻分享網站。
註三:西文通稱Wazez,以軟件破解與影音盜錄的系統式傳播為主。
註四:許知遠〈夭折的未來〉,《亞洲週刊》二十四卷十五期。
註五:陳冠中〈坎普.垃圾.刻奇——給受了過多人文教育的人〉,《我這一代香港人》,牛津大學出版社,二零零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