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Rated R, for Obscure Reason [NYT060908, A28]

「社論」評為限制級,原因不明(紐約時報06年9月8日, A28)

  儘管電影分級在文化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我們對牠的瞭解卻實在太少。到底是誰在決定一部電影被評為家長指導級或是十七禁級?他們使用甚麼標準來劃分?這些工作是如何進行的?以上問題均出自由Kirby Dick執導的一部具有啟發意義的新記錄片〈這部影片未分級〉的一係列問題中。Dick先生的電影讓大家清楚認識到電影分級的過程需要更加透明化和進行改革。

  電影分級制度是由美國電影協會和全美影院所有者聯合會兩大行業組織來操作的。儘管制度是私有的,但自從分級制度對電影內容修訂產生重大影響以來,公眾都對牠很感興趣。製片人通常願意將電影進行大量剪輯和改變以求取得更具商業價值的評級。

  Dick先生在記錄片中對分級制度的運作進行了調查。但結果看來並不怎麼樣。由於大多數評級人員是匿名的,所以公眾無法判斷他們是否水平合格或是公平公正。在影片中,Dick先生煞費苦心地試圖去確認評級人員的身份。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雖然電影協會聲稱所有評級人員都是〞父母〞級的人,但可能有些父母,者可能還佔大多數,他們的孩子早就成年了。那照電影協會的意思這麼說來,不過是一些父母給另一些父母在作評級罷了。

  Dick先生同時揭露了一些評級流程中的嚴重問題。當他對他自己影片被評為十七禁級而提出上訴時,他被嚴重警告不可以在他的辯詞中引證其牠影片的分級。他也注意到上訴委員會中一直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代表-卻沒有其牠任何宗教。

  在電影〈這部影片未分級〉中也指出了一些制度本身存在的成見︰比如電影公司製作的影片會比獨立電影得到更寬大的評級;比如相同內容情況下,同性戀題材的電影會比其牠影片更容易被評為十七禁級;另外制度對性內容的處理比暴力內容的處理粗糙得多。由於分級標準如此含糊不清,所以我們不難相信這些成見早已融入了評級決策中。

  電影協會現任主席Dan Glickman在兩年前就任時接手了這套制度。他在最近一次採訪中說,分級制度正在進行重審和自我改進某些方面,比如說不允許上訴團體引證其牠電影和只允許天主教和新教派代表到上訴委員會。公開改革的確算是Glickman先生的功勞,但他是否應該想遠一點,比如說為匿名評級找一個正當的理由。

  電影工業到底有沒有必要進行電影分級,這是值得疑問的。也許直接把有關電影內容的信息公佈出來,由父母自己作決定,這樣作來得更輕鬆。

  如果電影分級仍然要繼續下去,評級過程就必須做到公平公開的原則。在影片〈這部電影未分級〉的揭露之後,電影協會如今的重任就是將其分級制度進行一次重要的昇級了。

Share Your Opinion